□李春燕
當歡快的非洲鼓點驟然轉(zhuǎn)為急切的呼救聲,一場發(fā)生在阿爾丁植物園的生死救援,讓我們看到了平凡人身上最耀眼的光芒。黨員王曉滿毫不猶豫躍入冰冷湖水,不諳水性的教師徐振發(fā)緊隨其后,岸邊冷靜指揮的李秀憑借經(jīng)驗指引方向,還有那位默默相助的熱心市民……他們用堅定有力的雙手,共同完成了一次溫暖人心的“生命托舉”,不僅托起了一位老人的生命,更托舉起社會的道德高度與人性的溫暖底色。
黨員王曉滿的縱身一躍,詮釋了“人民至上”的信仰力量。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在危急時刻,她將“為人民服務(wù)”的誓言化作實際行動。冰冷的湖水、未知的危險,都沒能阻擋她守護生命的決心。這份無畏與擔當,正是共產(chǎn)黨員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彰顯了關(guān)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guān)頭豁得出去的先鋒本色。
63歲的徐振發(fā)用行動證明,善良與勇氣無關(guān)年齡。明明不諳水性,卻能在生死瞬間做出最果敢的選擇,只因心中秉持著對生命的敬畏。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超越了個人安危的考量,展現(xiàn)出教育工作者言傳身教的高尚品格。他跳入水中的身影,不僅是對生命的拯救,更是一堂鮮活的“道德公開課”。
李秀在岸邊的冷靜指揮,體現(xiàn)出善意的“傳承與延續(xù)”。曾與徐振發(fā)一同參與過救援的她,對水下情況了然于心。這份經(jīng)驗讓她在關(guān)鍵時刻成為“定海神針”,精準指引救援方向。她的存在告訴我們,每一次善舉都不會被辜負,過往的善意積累終將在未來某個時刻發(fā)揮作用,形成溫暖的良性循環(huán)。
而那位未留下姓名的熱心市民,同樣是這場救援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他的加入,讓我們看到善良的“群體性”力量——在生命面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能夠迅速凝聚,攜手對抗死神。這正是社會文明最動人的模樣:沒有旁觀者,人人都是守護者。
這場救援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它讓我們相信,英雄并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無數(shù)平凡人在關(guān)鍵時刻的挺身而出。王曉滿、徐振發(fā)、李秀和熱心市民,他們是教師、是學(xué)員、是市民,更是千萬普通人的縮影。當善意與勇氣交織,當責任與擔當共振,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他人生命的一束光。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凡人善舉如同清泉滌蕩心靈,提醒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是在面對危險時依然選擇向光而行。愿這溫暖的“生命托舉”,能喚醒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讓鹿城乃至整個社會,處處涌動著守望相助的人間大愛。
(編輯:吳存德;一讀:張飛;一審:張燕青;二審:賈星慧;三審: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