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的火種從未熄滅
民族團結的力量始終磅礴
3月28日、29日,由包頭市藝術劇院(內蒙古話劇院)傾心創(chuàng)作的革命歷史題材原創(chuàng)話劇《蒙藏學校》,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進行試演。演出期間特別邀請自治區(qū)委辦廳局相關領導、中央自治區(qū)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代表及各界群眾代表到場觀劇,并在演出結束后充分吸納專家意見和觀眾反饋,繼續(xù)對劇目進行打磨提升,力求在正式公演舞臺上實現(xiàn)最佳藝術呈現(xiàn)。
聲情并茂
演員全力以赴
演出現(xiàn)場
悠遠的鐘聲敲響,一場穿越時空的紅色之旅啟程。大幕漸亮,追光定格在中年云澤的面龐上,他用渾厚的嗓音叩響記憶:“綠草茵茵,蟬聲鳥鳴,我們在這里獲得的知識要遠比在教室里多得多呀。”舞臺光影流轉,遼闊草原上身著蒙古族長袍的青年們,傳遞著北京蒙藏學校招生的消息,劇情在青年們炙熱的交談中緩緩鋪開。
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
舞臺上的“博克”比賽
人物與角色完美融合
演出結束演員依次謝幕時,現(xiàn)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員表演狀態(tài)飽滿,燈光、音響等舞臺效果配合精妙,具有強烈沖擊力。通過話劇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革命歷史故事,讓歷史人物從書本中走出來,呈現(xiàn)得非常直觀、深入人心。”現(xiàn)場觀眾高悅棋說。
原創(chuàng)話劇《蒙藏學校》是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重大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全劇以北京蒙藏學校為故事背景,濃墨重彩刻畫了榮耀先、多松年、云澤等先驅者從草原學子成長為革命戰(zhàn)士的蛻變軌跡,通過一場跨越百年的時空對話,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引領下各族同胞在革命征程中血脈相連的精神圖譜。為了寫好這段紅色故事,該劇經歷了實地采風、查閱史料、反復提升和打磨劇情等淬煉過程,為了更真實地塑造百年前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形象,力爭讓演員和角色更加貼合,還選用多位優(yōu)秀的年輕演員。
【訪談】
“該劇以史實為基礎,加以藝術創(chuàng)作,整個舞臺通過“詩化意象”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雙時空多維度的呈現(xiàn)方式,構建出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帶給觀眾更好的觀感體驗。”
——《蒙藏學校》導演李軼博
“我們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想通過深入挖掘內蒙古的紅色文化,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弘揚和傳承革命精神。蒙藏學校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民族地區(qū)開展革命教育和培養(yǎng)進步青年的重要陣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民族覺醒的象征,希望通過創(chuàng)新性的舞臺藝術呈現(xiàn),讓更多人了解熟悉這段歷史,更好地弘揚北疆文化,讓北疆文化建設得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包頭市文旅廣電局黨組成員、包頭市藝術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李靜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鄧雅鑫,邢雨;編輯:尤允慶;校對∶杜利國;一讀:劉勇如;一審:郝晨鶯;二審:劉璟;三審:梁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