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右旗科技助力改造鹽堿地
“白堿茫茫”變身“綠浪滾滾”
杜家堯村的鹽堿地。
當科技的火種掉落昔日貧瘠的鹽堿地,一場關于“不毛之地”變身“沃土糧倉”的逆襲,便在土右旗正式拉開了帷幕。

技術人員正忙著配制和施撒土壤微生物菌劑。
過去,鹽堿地板結龜裂、滿眼荒蕪,農作物難以生長。如今的土右旗鹽堿地,正被先進的科技和創(chuàng)新的農業(yè)模式喚醒。微生物土壤修復菌劑、微生物拌種劑、有機肥等投入品正重構這片土地的土壤生態(tài)。同時,自帶導航可實現(xiàn)無人駕駛的起壟覆膜精密播種機、改良版水肥一體起壟覆膜機等現(xiàn)代化農機具也為鹽堿地的改良注入強大的動力。
2023年,中國農業(yè)大學王琦教授團隊走進土右旗,帶來了“農用微生態(tài)制劑的創(chuàng)制與微生態(tài)循環(huán)農業(yè)的構建”這一創(chuàng)新理念和技術,實現(xiàn)在鹽堿地上“種綠生金”。從2023年陶氏糧草的試種成功,到2024年播種作物數量的增加以及重度鹽堿地上玉米的成功種植,再到2025年示范區(qū)面積的不斷擴大,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已然被喚醒,成為糧倉和牧場。
據中國農業(yè)大學王琦教授團隊工作站技術員史偉介紹,2025年,團隊將與包頭市農科院、土右旗農業(yè)推廣中心聯(lián)合推動鹽堿地改良工作。此次合作的重點是土壤修復菌劑的示范推廣,涵蓋苗六泉村、杜家堯村等地的重度、中度鹽堿地,種植的作物包括玉米、燕麥和陶氏糧草。同時,團隊還將為威俊村、板申氣村、二道河村的高產田提供技術服務,助力實現(xiàn)提產防病。
“2025年,土右旗鹽堿地改良的主戰(zhàn)場是將軍堯鎮(zhèn)。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出一種投入成本低、改良效果好的‘土右模式’。”敕勒川區(qū)域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心院士工作站、中國農業(yè)大學植保學院教授王琦說。
包頭市浩峰農業(yè)有限公司負責人賈大軍對此感慨萬千,從2009年種地至今,正是不斷有科技的加持,他才有信心和勇氣從最初的一千多畝逐年擴大到如今近萬畝的土地種植規(guī)模。“種地就像照顧孩子,別人中午睡覺,我就在地里轉,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地里。”賈大軍說,“今年的種植模式都有了改變,產量突破2000斤不算大問題,我很有信心。”在將軍堯鎮(zhèn)杜家堯村,賈大軍所種植的玉米,根系的地壟高于地面25厘米左右,這種獨特的種植模式不僅保證了土壤的疏松性,更利于澆灌時的排堿抗堿。

苗六泉村試驗田。
在苗六泉村,市農科院、土右旗農業(yè)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正忙著配制和施撒土壤微生物菌劑。在這片重度鹽堿試驗田中,市農科院通過看禾選種、看苗選肥,結合高壟覆膜、使用生物改良劑、水肥一體管護等多項集成技術,逐步進行土壤改良。
“經過去年的高標準農田改造,今年這塊重度鹽堿地開始第一年耕種。”市農科院耕地質量監(jiān)測保護與土壤肥料節(jié)水農業(yè)技術中心主任王志勇表示:“土壤使用了內科大、內農大、內師大的不同土壤改良劑,從生物菌劑、鹽堿改良、增加膠結劑、固定鹽堿等不同的方向共選擇了7種。現(xiàn)在打的7個小隔田,就是7種改良劑試用的區(qū)域。準備種玉米、高粱、辣椒等作物,經過之前的試驗,這些作物的耐鹽堿性都較好。今年,我們想篩選一些鹽堿改良劑和改良品種,繼續(xù)探索出一種適合本地的種植模式。”
作為全國產糧大縣之一,土右旗擁有耕地面積175.6萬畝。其中,鹽堿耕地占有很大比重。為充分利用鹽堿地的潛力,提高農業(yè)生產能力,土右旗因地制宜建立科研陣地,多路徑挖掘鹽堿地利用潛力,最大化釋放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決心開辟出一條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土右模式,不斷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向縱深發(fā)展。
2025年3月,土右旗農業(yè)推廣中心便分派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從翻土、旋耕、起壟、播種、管護,直到收獲,了解并記錄全部環(huán)節(jié)。土右旗農業(yè)推廣中心副主任永勝告訴記者,從3月份地膜回收開始,他們就一直待在威俊村、板申氣村、杜家堯村和苗六泉村的試驗田里。
“今年我們和王琦院士團隊、市農牧局共同應用院士團隊的土壤改良劑和拌種劑,對土右旗鹽堿地低產的問題進行探索,并通過試驗推廣,爭取在鹽堿地上創(chuàng)造高產,為以后的大面積推廣打好基礎。”永勝說,“如果鹽堿地能種出高產作物,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當科技掌握了“種地大權”,傳統(tǒng)農事耕作就變得高效有趣。正是這一場變革,讓無數專家和懷揣著希望的青年奔赴田野,他們在鹽堿地上探索構建著全新的耕作模式,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無限可能。
苗六泉村村民呂生感慨地表示,自己種了一輩子的地,昔日的辛酸與顆粒無收的景象讓人難以忘懷。如今,專業(yè)團隊和專家都來幫忙,帶來了新技術,他親眼見證著自己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好。“如果改良好了,對我們村里頭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立在廣袤的田壟間,風掠過呂生的肩頭。望向遠處新翻的沃土,他的眼底燃起了簇簇明亮的希望。
土右旗的鹽堿地改良工作,不僅是土地的逆襲,更是對未來的投資。在這片曾經沉睡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在喚醒它的生機與活力。從專家團隊的不懈努力到農民的積極參與,從先進的技術手段到創(chuàng)新的種植模式,土右旗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鹽堿地治理之路。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岳宇樂;通訊員:馬媛, 張敏;圖/通訊員:常朔銘)
(編輯:吳存德;校對:霍曉霞;一讀:張飛;一審:張燕青;二審:賈星慧;三審: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