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聞廷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如何盤活閑置資產已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包頭以“包棉1958”項目交出了一份讓群眾滿意的答卷。通過利用既有建筑空間,精心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成功探索出一條閑置資產活化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的新路徑。
項目的成功得益于精準的定位與精細的運營。對標先進城市經驗,“包棉1958”沒有簡單復制“工業(yè)風”網紅模式,而是立足本地特色,將原棉紡廠的文化與業(yè)態(tài)場景充分融合,銹跡斑斑的管道被改造成光影藝術裝置,紡織車間成為舞臺劇場,印染車間成為休閑茶館,原本分散的歷史物件被串聯(lián)成完整的敘事鏈條;同時,把老物件、老機器、老照片、老廠標牌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每個細節(jié)都彰顯著獨特的城市記憶。將城市記憶轉化為情感寄托,把閑置廠房改造為文旅消費新場景,物美價廉的商品、“鹿城音樂人”駐唱以及各類沉浸式活動的體驗讓這座老建筑成為了人們懷念舊時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的新場所。這一切離不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以較小投入實現(xiàn)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更值得稱道的是,項目還開創(chuàng)了“文旅活動+婚俗改革”的新模式。5月20日,一場沉浸式實景劇在“包棉1958”浪漫上演,該實景劇以包鋼工人與棉紡女工的浪漫故事為主線,巧妙地將個人情感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工廠車間的機器轟鳴與婚禮現(xiàn)場的熱烈氛圍交織,讓冰冷的工業(yè)遺址變成了溫暖的情感容器。活動現(xiàn)場還臨時設立婚姻登記點,讓集體領證的新人們在“鋼鐵與棉紡”的見證下完成人生重要儀式,既創(chuàng)新了民政服務形式,又以具象方式傳承了“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的奮斗精神。這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使婚俗改革不再是生硬的說教,既滿足了年輕人的儀式感需求,又傳遞了“婚事新辦”的文明理念,成為年輕人自覺參與婚俗改革的文化新體驗。多維度的創(chuàng)新,使項目不僅保留了工業(yè)遺產的歷史厚重感,還賦予了其現(xiàn)代活力。
“包棉1958”曾是亞洲最大的棉紡織廠,承載著幾代包頭人的集體記憶,如今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這種創(chuàng)新實踐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啟示,成功的閑置資產活化不僅要注重空間改造,更要挖掘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城市更新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文化賬和社會賬。通過講好城市故事,讓歷史記憶與現(xiàn)代生活對話,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叫好又叫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