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記者在包棉1958文旅項目升級施工現場獲悉,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老廠房正煥新升級。作為包頭市重點文旅項目,包棉1958將于5月1日完成戶外街區(qū)改造,形成“歷史展示+文化消費+休閑娛樂”的全鏈條體驗。
備受矚目的包棉1958項目是繼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qū)、大發(fā)1913特色歷史文化街區(qū)之后,包頭再一次活化利用閑置資源,將老建筑變身文旅新地標的大膽嘗試和全新探索。
閑敘時光。
醒目標語。
時光記憶。
尋找靜謐。
特色展品。
與茶相伴。
包頭棉紡織廠是包頭老工業(yè)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幾代包頭人的記憶。包頭棉紡廠始建于1958年,是國家“一五”計劃期間在包頭興建的5個重點項目配套建設的市屬重點項目,也是當時自治區(qū)最大甚至一度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企業(yè),曾經是包頭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盡管企業(yè)經歷了拆遷、改制,很多包頭人仍習慣性地將原包頭棉紡廠這一帶叫“棉紡”。棉紡廠與棉紡小區(qū)、棉紡俱樂部、紡織道等“棉紡元素”一起成為了包頭人難以忘懷的城市符號。
2011年,幾經浮沉,包頭棉紡廠原廠址陸續(xù)拆除,正翔國際小區(qū)和北京華聯購物中心在此拔地而起。鋼鐵大街上車水馬龍,偌大的廠區(qū)只留下一座印染車間靜靜地待在原地,看上去和周圍的風格多少有點違和。
直到202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包棉1958文旅項目作為包頭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載體進行高標準改造建設,火紅年代的這段記憶再次被喚醒,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包棉1958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文化潮流新地標的ip。運營當天,包棉1958人頭攢動,熱鬧不已。仿佛那個火紅年代又回來了。
思路決定一座城市的出路。包頭并非傳統(tǒng)的旅游城市,想實現一年四季游客絡繹不絕,并非易事。城市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還要很大程度上依賴當地以及周邊游客帶動。“有回憶、能共情、想消費。”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就抓住市民和游客的“眼”與“胃”,抓住一座城市“出圈”、出彩的機會。
春節(jié)期間,包棉1958因融合年輕基因、休閑娛樂、文化傳播等多功能,既有厚重“歷史感”、又有活力“新風尚”,成為市民游客“有得看”、“有得轉”、“有得吃”、“有得玩”的休閑好去處。
從運營至今,包棉1958先后舉辦了音樂時光市集、百名單身青年時光穿梭聯誼舞會、包頭藝術品市集,還同青山區(qū)青年夜校開展了聯名課程,增設了電子書庫數字資源閱讀墻。這座老廠房的蛻變,不僅是一次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一場關于城市文化肌理再生的深度實驗,為工業(yè)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我們不是在簡單保留工業(yè)遺跡,而是在重構工業(yè)記憶的體驗場景。”包頭青山賓館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韓瑞春表示,這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包棉1958成為不同年齡段市民游客周末休閑、拍照打卡的熱門選擇。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梁彥強,祝家樂;編輯:尤允慶;校對∶杜利國;一讀:劉勇如;一審:郝晨鶯;二審:劉璟;三審:梁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