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包頭市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海湖片區(qū)開展鳥類監(jiān)測時,意外記錄到一位稀客——牛背鷺。這只在包頭市難得一見的鷺鳥,并未像其近親們那樣在水邊捕魚,而是在草地上忙碌地低頭尋覓、張望警戒,間或俯沖啄食著被翻耕出的昆蟲。


牛背鷺(Bubulcus ibis),隸屬鵜形目鷺科,雌雄羽色相似。它最顯著的特征是繁殖期頭、頸、上胸和背部具橙黃色飾羽,其余部分白色;非繁殖期則通體雪白。然而,讓它真正在鷺類家族中“特立獨行”的,是它獨特的生存智慧——“蹭吃蹭喝”。


攝像/聶延秋
“江湖蹭飯王”
最愛傍牛行
牛背鷺是鷺類中罕見的“素食主義者”?不,它只是把主菜從魚換成了昆蟲,食譜中昆蟲占比高達70%以上!為了高效獲取美食,它練就了一身“蹭飯”本領(lǐng)。它最經(jīng)典的形象,就是跟在牛(特別是水牛)身后。牛在草叢中行走,驚起飛蟲,牛背鷺便趁機捕食,如同一位熟練的“撿漏專家”。累了,它們甚至直接落在牛背上歇息,“牛背鷺”、“放牛郎”的別稱由此而來,生動勾勒出一幅和諧共生的自然畫卷。
為何對牛情有獨鐘?牛的體型優(yōu)勢是關(guān)鍵——它們能在更大范圍內(nèi)驚擾昆蟲。更有趣的是,牛背鷺對“飯搭子”的步伐還有講究:它們偏愛每分鐘走5—15步的牛。走太快跟不上,走太慢“出餐”效率又低,這個步頻剛剛好!當(dāng)然,沒有“牛大哥”可蹭時,它們也會自力更生捕食昆蟲,甚至偶爾會跟在人身后碰碰運氣,但這顯然不如“傍牛吃蟲”來得輕松愜意。
牛背鷺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qū),在包頭屬于匆匆而過的旅鳥,不在此繁殖,因此記錄到它的身影實屬難得。本次在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海湖片區(qū)的發(fā)現(xiàn),是本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的一個信號。作為國家“三有”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牛背鷺這種依賴健康草地和特定動物關(guān)系的獨特生存方式,提醒著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tài)鏈完整的重要性。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些自然的精靈,珍惜每一次與它們不期而遇的驚喜。

(來源:包頭市濕地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
(編輯:霍曉霞;校對:吳存德;一讀:張飛;一審:張燕青;二審:賈星慧;三審: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