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圍繞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包頭博物館精心籌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邀市民共同探索博物館在時代變遷中的多元價值,感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5月16日,“流動博物館文明實踐活動”率先走進昆區(qū)少先路街道辦事處少先二十社區(qū),通過展覽講解、非遺拓片技藝體驗、VR互動,為社區(qū)居民介紹博物館文物里的民族團結故事,讓文化資源在街頭巷尾“活”起來,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也正通過這樣新穎的方式照進現實。
講解員為市民介紹包頭博物館
5月17日,“曹燦杯”朗誦比賽的少年選手們以“城市小主人”之名,在博物館講述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蒙古馬精神、工業(yè)記憶和紅色基因,用童言童語為包頭代言。5月18日至25日,“北疆文化生態(tài)藝術解碼”內蒙古科技大學文物繪畫展展出了青年志愿者的百余幅藝術創(chuàng)作。5月10日至6月10日,“黃河雪羽舞四美 鷺舞流凌映明沙——候鳥遷徙主題攝影展”包頭城區(qū)攝影展開展,通過鏡頭展現生態(tài)之美。
市民參與制作非遺拓片
5月18日,包頭博物館還推出多維度活動。包括館藏精品圖片聯展、2025年第二期民間收藏品公益鑒定、“鹿城博物 共傳承”主題活動、非遺藍曬體驗、“蠶絲扇語傳千年”手工制作活動、“懷袖雅玩——淮安市博物館藏清代扇面藝術展”沉浸式參觀導覽等線下項目,同時開啟“云游包博·解碼文物”。為方便市民參與,包頭博物館在5月18日延長開館時間至20∶30,歡迎廣大市民與游客踴躍參與。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鄧雅鑫 祝家樂;編輯:郝晨鶯;校對∶杜利國;一讀:劉勇如;一審:郝晨鶯;二審:劉璟;三審:梁學東